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從基因歷史學角度看"漢族血統"的純正



從基因歷史學角度看漢族血統的純正


      有一些少數民族學者別有用心地散布漢族虛無論(也就是雜種論),加上一些無知記者的炒作,仿佛漢族真的只是一個 文化意義上的群體。 事實如何呢? 

      近來基因學研究突飛猛進,復旦、北大等學校學者的研究已經揭示漢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純種民族之一,相關成果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上正式發表。但不知什麼原因,國內這方面的宣傳很少,也許政府是出於民族團結的考慮吧。但不管怎樣,科學研究已經推翻了漢族是融合而成的理論,而且恰恰相反,漢族的基因構成是一個非常單一純粹的民族。

      漢族的y染色體標志是OM175,說明漢族來自於同一個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漢人的祖先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六萬年前分手。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滿族的祖先是以C為標志的棕色人種。詳細結果,請看博客上的文章,地址http://blog.sina.com.cn/u/4a8015f9010005rx

      我先講講Y染色體單倍體類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人有46條染色體,其中44條為常染色體,X、Y兩條為性染色體。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所以,Y染色體只能父子相傳,我們研究Y染色體,可以比較清晰的發現人群的遷徙和發展。

      為了研究Y染色體的單倍體類型,我們繪制了人類Y染色體譜系樹,我們按著Y染色體單倍體的不同把全人類(包括非洲)分為18個類型(用從A到R十 八個字母代表),出現頻率高,數量多的類型單獨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現的類型列入上級母類(如F、P),這也就是類型上有邏輯上重合的緣故,這樣 做是為了使分類清晰,分析方便!

      非洲人是人類的大本營,今天,所有人類的Y染色體單倍體類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們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後裔,他們的Y染色體上都帶有M168的突變點。
今天的漢族人,占壓倒性主體的是O—M175。
具體分析,在M175下還可以細分為最大三個子支系(其他N多小類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這三個子類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廣泛分布在從北亞到東南亞,但在最中央的黃河流域竟幾乎找不到!在貝加爾湖畔的布裡亞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達34%,另外,北亞地區的外蒙、滿州、朝鮮、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類型,但一般比例不超過10%,中國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較高。而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地區的漢族人中,O1—M119類型的比例都小於0.5%,在陝西、山西、湖北等省,沒有發現這種類型,出現頻率為零,M119的分布呈現的是兩頭大中間少的格局。

      O2—M95類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在泰國高達55%,從泰國向北在遞減,從泰國向南也在遞減,可以推論O2—M95變異最初出現在東南亞地 區,並向西周擴散。在東亞地區,只在朝鮮人、日本人、阿穆爾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東、河北、甘肅的漢族人群中,出現頻率全部為零,找不到這種類型,在南方 漢族人中,能找到出現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類型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從北亞向南到爪哇、新西蘭,從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薩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從出現頻率上看,O3—M122的出現頻率最高地區為中國的雲南地區、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現頻率為100%,如獨龍族等。在黃河流域的河北、陝西、山東,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 江西等地區的漢族人中,O3—M122都超過了80%。在北亞地區,O3—M122數量比較少,外蒙人中超過了30%,阿穆爾人也超過了40%,以及朝鮮 人,除這三個人群外其他都比較少,在艾溫基人出現頻率為零,在布裡亞特人也為零,在日本人中為22%。在東南亞地區,M122數量比較多,只有泰國、柬埔 寨等地區略少,其他地區一般超過50%,出現頻率從中國向南逐漸遞減,到了爪哇人中出現頻率只有20%,在湯加、新西蘭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現,但比例都不 大。

      M175這三個子類型的地理分布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我們可以推論出東亞各民族的發展史。

      東亞黃種人開始可能分為四個大集團:北亞人群、黃河上游人群、黃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島人群。

      北亞人群代表了阿爾泰語系的民族,由於生活在氣候寒冷地區,無法種植農作物,其他人群都無法涉足,所以很難取代他們。

      黃河上游集團代表了古代漢藏語系民族(先羌,標志性基因O3—M122),黃河下游集團也是一個古老人群,他們特有的是O1—M119。大約在 6~5千年前,古代漢藏語系先民開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發展,成為了藏緬語族、另一支向東發展,就是漢語族。漢語族部落並擊敗了黃河下游的古老居民,這 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敗後開始分化為兩支,北支M119進入了遼河流域,並深深影響了西伯利亞和北亞居民的基因構成,成為阿爾泰語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 因,南支M119向南發展,成為後來的“百越”。從此,M119基因從黃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帶有M122的先羌人(漢語族部落)。

      這段部族遷徙史,也許就是我們民間口口相傳的著名的黃帝戰勝蚩尤的歷史傳說!雖然我們找不到當年的戰爭遺 跡,但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證據:考古上,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從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從陝西河南來的龍山文化,此後山東存在的文化就是山東 龍山文化!在基因上,證據更加明顯,山東、河北兩省的漢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過99%人以上都是隨黃帝東來者(先羌部 落,M122類型)的後代,而陝西、湖北的漢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類型。

      經過這次原始的部落戰爭,漢語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他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方國,這種狀態持續了大約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 前,一支小部落從甘肅天水遷徙到了陝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們在周武王的帶領下,周族人消滅了商朝。滅商後,周武王率領300輛戰車和5000虎賁,用了 三年時間,消滅了99個方國,征服了652個方國,俘虜了410萬戰俘《逸周書·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間,西周分封了大量諸侯國,周族也隨著 分封擴散到了全國。

      周族人稱自己國家是 “有夏”,此後各諸侯國都自稱“有夏”,對外統稱自己“諸夏”,夏者,本意是區域廣大。周族自稱自己的本民族為“華”,稱外族為“夷”(異),此後凡是與 周族有同源關系的血親部族都開始自稱“華胄”,稱外族為“非類”“夷(異)人”,意思是非華族類,華者,本意就是高貴壯麗。從此,“華夏”也就成了這些諸 侯國的統稱,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中華”兩字的來歷。周族人的語言叫“雅語”(夏語),在全國通行,孔子講學,學生來自不同的諸侯國,但孔子的話他們 都聽得懂,因為孔子說的是當時的普通話——“雅語”,這在《論語》裡有:“子所雅言”的話,不說“雅語”就是被稱為“野言”“非文”,由於有著交流需要和 文學推進,“雅語”最終成為了全國通用的語言,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漢語。到了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最終將這些互相強烈認同的割據國家統一起來,後來又經過漢朝的統一和強盛,華夏族終於發展成為漢族。

      先秦的發展,使得漢語族各支系語言全部統一到周族的“雅語”下,經過長期的融合,不斷的人口遷徙,到今天,長江以北的漢族人,各地之間差異已經非常小了,從山東到甘肅,都沒什麼差異。

      秦漢以後,中原王朝開始了對長江以南地區的軍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漢族移民開始遷往南方,今天,南北漢族在Y染色體上差異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漢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漢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來源上。

      簡單的說,南方漢族基本可以表示為=父系(北方漢族Y染色體)+母系(北方漢族線粒體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線粒體mtDNA),南方漢 族不但和北方漢族在mtDNA上有差異,其實他們之間也不同,湖南的漢族和福建的漢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廣東人,廣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 不同。


      怎麼解釋11億南北漢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異明顯呢?其實也很簡單,看看50年代時內地人遷往拉薩的情況,當時的規定,進藏只有部隊團級以上干部、地方處級以上干部才可以帶家屬,那些年青戰士和青年工人由於無法帶家屬,他們娶的都是當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薩、日喀則等地有大量漢藏混血兒,他們青一色都是父漢母藏,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這在漢族南遷的歷史也是類似的,遷往南方的漢族主要是由於服兵役、逃避戰亂、因罪流放等因素,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帶家屬的情況不多,所以他們肯 定是娶了當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漢族有著和北方漢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卻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實總體來看,在南方,來自北方漢族母系的mtDNA還是占 多數,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漢族其母系祖先也是來自中原地區的,但個別地區這個比例很少,而南方當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區卻可以達到85%,如廣東的 一些地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